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216篇
农学   135篇
基础科学   198篇
  513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189篇
畜牧兽医   189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81.
为探究中国生猪养殖产生污染物的减排潜力,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2004—2016年生猪养殖的省级宏观数据,测算了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计算了生猪养殖产生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最后进一步探究了生猪养殖环境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24、0.953、0.926,随着养殖规模增大环境效率呈现出"倒U型"趋势,而且随着时间推移3个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2)在时间维度上,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1头猪1年产生的污染物还可以平均减少5.89、2.42和4.13 kg,但随着时间推移3个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均在不断减少;3)在空间维度上,小规模生猪养殖东部地区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在各区域中相对均衡;而大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两级分化趋势;4)本研究选取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饲养天数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等对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以提升生猪养殖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82.
利用曼奎斯特指数和倍差法分析中国2001—2016年生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的生猪养殖效率,旨在科学地对中国生猪补贴政策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该时间段,中国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总体上略有增长,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下降明显;生猪养殖规模不同,其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也有所差异;大、中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波动幅度并不大,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波动幅度大,且两者都呈现出同步变化趋势;生猪补贴政策整体上降低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饲料等要素投入的多少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影响差异显著,表现为投入越多,生猪养殖规模效率越大。地域GDP越高,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的养殖规模效率也会越大,而且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畜牧标准化养殖补贴政策降低了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由此可知,中国生猪养殖规模效率的提升并不能过多地依赖于生猪补贴政策,而应该更多地从根本上提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健康意识对规模养殖户以使用环保饲料为代表的亲环境行为的作用,以湖北省402个生猪规模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应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讨健康意识对不同群体规模养殖户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规模养殖户(78.97%)愿意为环保饲料付费,且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每头生猪饲料成本的6.69%(46.80元·头-1)。健康意识中的健康关注程度对生猪规模养殖户环保饲料支付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健康变化感知对其意愿支付水平的影响正向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健康意识整体上直接对规模养殖户环保饲料的支付意愿与意愿支付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而差异性分析也表明,在环保饲料支付意愿决策上,健康意识不同的规模养殖户群体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4.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关中-天水区县域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6—2015年期间,关中-天水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的平均值为1.377,土地资源超载率为22%,总体上处于人口超载状态;对比分析2个5年时间段,土地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区县有19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29%,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和东北部,包括天水市、咸阳市、铜川市和渭南市的部分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降低的区县有46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71%,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宝鸡市、西安市、咸阳市和商洛市的部分区县等。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布局、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区域更好地落实"十三五"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政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5.
A recent population hypothesis for Antarctic silverfish (Pleuragramma antarctica), a critical forage species, argued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life history and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glacial trough systems drive circumpolar distributions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Ross Sea, aggregations of eggs and larvae occur under fast ice in Terra Nova Bay, and the hypothesis predicted that dispersing larvae encounter outflow along the western side of Drygalski Trough. The outflow advects larvae towards the shelf‐break, and mixing with trough inflow facilitates return toward the inner shelf. To examine the hypothesis, we compared samples of P. antarctica collected near Coulman Island in the outflow, along Crary Bank in the inflow, and a third set taken over the rest of the Ross Sea. We ruled out misidentification using an innovative genetic validation. Silverfish larvae comprised 99.5% of the catch, and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found in Drygalski Trough. The results provided no evidence to reject the population hypothesis. Abundance indices, back‐calculated hatching dates, length distributions and growth were congruent with a unified early life history in the western Ross Sea, constrained by cryopelagic early stages in Terra Nova Bay. By contrast, a sample in the Bay of Whales revealed much smaller larvae, suggesting either a geographically separate population in the eastern Ross Sea, or westward connectivity with larvae spawned nearby by fish sourced from troughs upstream in the Amundsen Sea.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 how hypotheses that integrate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 life history can provide precise spatial predictions for subsequent testing.  相似文献   
86.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is an annual weed from North America that nowadays is invasive in many countries worldwide. In Austria, numerous populations of A. artemisiifolia are located along the Danube River, especially along the ‘New Danube’ (Vienna). This area is characterised by ruderal and riparian sites, which are regularly floo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read of A. artemisiifolia and its colonising behaviour along the Danube River, we analysed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based on 23 populations linearly arranged along the Viennese Danube riverbed and upstream, utilising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fingerprint method. We generated 284 polymorphic AFLP markers across 446 A. artemisiifolia plants. The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populations was higher (HW = 0.091) than among populations (HB = 0.007).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artemisiifolia introductions from similar mixtures of sources or spread from a single already mixed introduction. Within our local setting, we were unable to identify neither source or sink populations nor an obvious linear genetic structuring. Genetic among‐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was low to moderate (amova ‐derived FST = 0.124). Lack of geographical structuring is indicative of highly dynamic gene flow, which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absence of an isolation‐by‐distance pattern. Multiple introductions and non‐directional gene flow are most likely promoted by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and human‐mediated dispersal.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and speed of A. artemisiifolia to settle in newly disturbed areas and the difficulties to predict invasion directions, as downstream river dispersal was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87.
我国集体林区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分析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林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文中通过对规模经营相关理论的分析,对我国集体林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以及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就其实现路径提出如下建议:创新林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林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握好林业规模经营的"度",以期为我国林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佳  宋戈  张莹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9):275-284
为探究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尺度效应,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识别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分析5个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6年)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滑动格窗法和ISODATA聚类算法,对耕地植被人为干扰格局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耕地植被受到的人为干扰增多时,研究区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分布趋向于集中;反之则趋向于分散。2)研究期内占耕地植被人为干扰面积50%以上的地区的尺度效应并不明显,但仍有占面积11.81%~18.33%的地区人为干扰的尺度效应十分显著,这些地区是人为干扰分布最集中和最不均匀的地区。3)在耕地植被人为干扰尺度效应显著地区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地区所占的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耕地保护政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耕地植被人为干扰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行为,应将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转为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稳定性的维护。4)从多尺度空间聚类类型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尺度效应显著地区,尺度越小耕地植被人为干扰越显著,说明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是降低人为干扰、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研究对于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山地丘陵区村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及保护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合理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国家等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村级尺度探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并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荣昌区耕地质量全局空间上呈现较弱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值表现为耕地等别指数>利用等指数>自然等指数;局部空间上呈现较强变异特征,70%以上空间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态存在,负相关类型(LH型)以"点状"形态存在;(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特征及顺序组合,将耕地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改良区、适度改良区和适度调整区4类,并针对性提出耕地保护措施及管控说明。因此,在自然地理条件欠佳的山地丘陵区,研究结果可为各级行政主体精准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季节径流变异的贡献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变化环境下径流序列可能发生变异。当前径流变异的贡献率分解研究多集中于年尺度,而对季节尺度的关注不足。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小波分析方法揭示其季尺度径流序列的演变规律,采用有序聚类法和累积距平法对其径流序列进行变异诊断,最后采用累计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四季径流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夏季和冬季径流的周期变化均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有发生转变,均由小尺度周期变化转变为较大尺度周期变化;(2)春、夏、秋和冬季径流分别在1969年、1996年、1985年和1990年发生变异;(3)人类活动对春、夏、秋和冬季径流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0.40%,89.69%,39.14%和84.59%,在夏季和冬季人类活动(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深入)对泾河径流变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且干扰影响了径流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